文/高乐可
"幸福",一直以来是个暧昧的、不能清晰定义的词汇,有着迷人的朦胧美。对幸福,人类不分时空地在追求。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的开篇首句,成了如今被大家常挂嘴边的金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幸福确有其可追溯的共感——和谐、自由、满足、爱与被爱……等一系列可以想到的美好描述。
但另一方面,幸福更多的是带着一种个人体验。到达幸福殿堂的道路也不尽相同,有人奋斗,有人佛系,有人重视物质,有人看重精神,有人坐车赶往,有人悠哉步行。也许有的人自我感觉已经到达,会向他人"传授"经验,但相信你我都认同的是,彼此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思维方式迥异,就算听他人侃侃而谈,也没办法复刻在自己身上,要么不认同,要么不适合。就像一则老故事所讲的那样,一位渔夫,每天除了出海打渔就是晒太阳,商人认为他应该更加上进才能获得幸福,可在渔夫看来,能晒太阳不就已经是幸福了吗?
关于幸福的理论好像不少,但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隔了十万八千里。通往幸福之路,每个人都在摸索前进。在看到幸福的模样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郁闷、遭遇、不幸运,却又是那么容易就带来"不幸福"的体验。
工作生活,有太多一地鸡毛令我们感到不幸福。漫长的通勤、机械的工作、职场的失意、无止尽的加班、糟糕的睡眠,以及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不幸福的感觉就是人生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子,令人心烦意乱。我的一些朋友以及他们的朋友——被裁员而决定回老家的建筑设计师、好不容易做到管理层却失业的教育业从业人员、为了动画工作而和妻子分隔两地的追梦者……我相信这些是暂时的,因为时间会推着一切继续往前,但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人们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辛苦和情绪才能抵消它们。
幸福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遥远?幸福,有时我甚至怀疑它是伪名词——它仅仅是个字形,如果要落在实处,却比其他任何词都要飘渺虚无。
让我们不妨从一些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幸福",也许可以摸得着一点。比如科普书籍《贪婪的多巴胺》讲道:
"……多巴胺不是快乐分子,它是预期分子。为了享受我们拥有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必须从面向未来的多巴胺过渡到面向现在的某种化学物质,这是一系列神经递质,我们称之为"当下分子"。大多数人都对它们的名字略有耳闻,包括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和内源性大麻素(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大麻)与通过多巴胺得到的来自预期的愉悦相反,这些化学物质会给我们带来由感觉和情感引发的愉悦……"
既然幸福感的本质是大脑里的化学物质,我们是否可以努力多多促进"当下分子"的分泌呢?比如,在慢跑中享受坚持;登上山顶收获美景;听好听的音乐;养一只你爱它它也爱你的小猫小狗……
我喜欢狗。三年前,我在对养狗犹豫不决时,一位养了两条二哈的朋友天天怂恿我,发给我各种"骗你养狗"视频,还有阐述"养狗让人更长寿"的文章。在对生活和人品做了充分的自我评估后,我和老公与一条柴犬结缘,成为一家人。这时,我发现那些视频和文章所传达的想法是真的——起码对我来说。劳累一天回家受到狗狗的热烈欢迎、假期一起外出游玩……没有比这更让人快乐的了。
书中还写道: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获得幸福。烹饪、园艺和运动等众多活动都可以将智力刺激与体力活动结合起来,改善我们的心情并使我们更有成就感。这些活动可以持续一辈子而不会过时。全神贯注可以提升几乎一切体验。"
幸福是什么?不如别再问。与其纠结这个单词,不如全神贯注地活在当下,充分品味每一刻的愉悦,享受每一次突破自我带来的最真实、最可持续的满足,哪怕这个突破多么"不足为道"——大概这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只要你愿意。
哦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尽己所能照顾好自己,保有健康。不然,哪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去做喜爱之事呢?
左岸记:幸福是什么,是用知足的心生活,是用珍惜的心待人,是用满足的心处世,当你有了这样的心态,又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达成心中的愿望,就会一辈子过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