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西行九记之法门寺
一、法门气灵
虽说是专程去的法门寺,却并未游览珍宝馆,只是去了地宫,绕法门寺一圈,来法门寺,只为了带些气灵回去与它灵相见。
此次西行,集七山之土,三地之水,而汇无极,有些地方,不用带水土回去,我走一走即可。
这次去的各处地方,均只是走过而已,不停留也无其它活动。有些地方,之前我只知自己要去,知晓大体方位和地方,具体的事先并不知晓,往往是到了近前,便会知晓自己要去的地方在哪,如后来找到白石山,找到法藏所居之地,更像你要去一个地方见人,这个人你却没有见过,也不知道他家具体住哪,但你到了,或是听见有人叫你名字,或是你看到有人的相貌竟这般相熟,便可会意一笑,原来你在这里。
此后最后一天合放七山之土时,我并不知要放哪,但且行且走,看到便立时明白,正是这样,到最后验证,却实即是。
很多事,发生过几千年上万年了,有些事,口口相传了下来,都变得极为具体形象了的,人们加进臆想和私意进去,世人难以知晓原貌,无以晓得根由,有些事,山川却记住了。
数千近万年过去了,山川的样子变了,山上的树木也变了,鸟迹兽道,阔叶林木都已不再,但它们却都记住了这一切。
自一万二千年之后,他们半醒半睡,不肯理会,他们的记忆,每三千年左右才开启数百年至一千年,而数百年至一千年,斗转星移之时,气灵将他们唤醒,它们的气灵,活得最久的,也只有二万四千岁。二万四千岁何其遥远,何其多,而他们醒着看世道沧桑与兴落,也不过数千年。
遥想古代帝王诸候,多祭山川,却不知真正灵山均呼呼大睡,等待哪个千年后苏醒,区区帝王,若不应斗转星移之造化,岂能惊动得了这些万灵山川,最多是一些它的儿子儿孙,做做模样。
去昆仑,可知一万二千年左右的几百年间,这里发生了什么,去西倾、大白(渭源)它可以告诉你九千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去岷山,它可以告诉你七千多年前,那里发生了什么,去淳物,他可以告诉你五千多年前发生了什么------
山川他只是因应生化,并无本意,你离得他越近,他便会所自己知晓的一切告诉你。无需语言,不必言语,你从他身边走过,你想知晓的,他会告诉你。
佛骨业已不存放于寺内,我来法门寺,带一些气灵回去,就像我去看望一个人,临走时带些他身上的近物回去,众人睹物及人,也算是回归乡里。
到寺中时,本来阴着的天细雨不断,我沿着寺中长廊,绕而前行,很是清静。
我自己不是佛教中人,也不懂佛道,最多只是知晓一些以前发生的事,即便是与乔答摩相关的事,也离佛都中高僧间相传的相距甚远的,法门本清静,何来四万经文,世人皆得启慧时,世人皆为佛,法门愚众生时,唯乔答摩是佛。头陀要立教规行世,乔答摩可曾有些本意?然,世间有恶因善果,亦有善因恶果,是善是恶,岂来哪般分明!
出得法门寺时,还有雨在下,我一人从最正中的路上一路南行向汽车站走,缓步轻移,并无言语,闭上眼睛相看之时,寺中佛座仍在,壁画祥云依然,佛座之上,空空如也
二、居室之困
����
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 乔达摩有意脱离诸般困苦,断弃诸般烦恼,遂与人相隔,绝尘弃俗,意断其苦。
����
然与世相隔数年中,因与世相隔离,虽无诸般精神烦恼相扰,却寒来暑往,鸟兽走虫多以相扰,心神不安,为诸般苦痛所扰。
����
后因体力不支,眩晕于地,为人所救,施食入口,方得苏醒。
����
因受人之劝,居数月,食无忧,神清气爽,心静意定,奇而问言道,念众人生死苦痛之烦恼,皆则人生死之意,得失之害,伤病之苦而来,故弃世而断俗。然数载清修,亦心神不安,为诸般苦痛苦所迷,何以故?
����
斯人笑而言,离世而居山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身形困顿,犹如断源之水,朝现夕没,何以待甘霖之雨,脱离于此,达之江海?
����乔达摩不语,起身操持俗雾,不言重回之事。
����
居二十日,乔达摩气色温润,神彩奕奕,一日上午,乔达摩居湖而思,虽心定神安,心想此前多年中,烦恼从何而来,如何可免。
����
时值斯人招乔达摩入其居室,木几清亮,整洁如新,有日光自窗入。
����
斯人居窗前而不动,言说到,居室之内,多有杂尘相乱,烦请代为打扫。乔达摩顾左右而言,此处无尘。斯人言道,打扫之时,自当生尘。
����
乔达摩伸手扶几,阳光之下,千万尘埃漂散于空,无一处清静之地。乔达摩谢过斯人。还归俗世。于近身之人言道,禁欲苦行,犹如以绳缚兽,得其表而失其里,无以得经。
����
����
上面的内容,或许有些地方是不易懂的,解说一二,在乔答摩最初的意识里,要想了却诸般俗世的烦恼于苦痛,离开俗世去清修静思,无疑是可行的。然而,离开俗世这后,虽没了那么多的烦恼,但新的苦痛仍然缠绕着他,只是变了种形式。一个人长期忍受着各种身情所带来的苦痛,心神无也法安静下来,更不必说精思悟道了的。
����
后来眩晕被人救醒,居数月,食无忧,神清气爽,感觉反而比修行时快乐了好多,因问缘故。斯人笑着回答说,你吃都吃不饱,身体一点精神都没有,就是没出有源头的一汪水一样,说不定今天早上还在,晚上就没有了,你连下一场雨都等不到,你和水的源头脱离得这么远,怎么可能到达海里面呢,就像你连自己的苦痛都解决不了,何谈还要解除他人的苦痛呢。
����
乔达摩当时什么也没有说,但后来再也不提要回去清修的事了。
����现世生活就像水的源头一样,假若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条鱼的话,你在海中觉得在水里和其它鱼在一起,会生出很多烦恼,便要离开大海,去到江河中,也是可以的,但江河中是无法长成大鲸鱼的。
����
整天与人谈佛悟道,犹如海市蜃楼,并无法帮你上到楼顶看得更远,也无法让你得到真正的智慧。放下经书道理,不再迷恋于“空、虚、道、无”四字的梦呓般组合,以至不知何为空何为虚何为道何为无,投身现世生活,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我们都生活在大海中,如何要跳到鱼缸里,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
乔达摩曾与近身之人提到两处的,其一,不可贪酒色之欲;其二,不可离世苦修。千年之后,门人弟子,只知其一,而遗其二。况,当时只言不可贪,而非其它。
����
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 乔达摩有意脱离诸般困苦,断弃诸般烦恼,遂与人相隔,绝尘弃俗,意断其苦。
����
然与世相隔数年中,因与世相隔离,虽无诸般精神烦恼相扰,却寒来暑往,鸟兽走虫多以相扰,心神不安,为诸般苦痛所扰。
����
后因体力不支,眩晕于地,为人所救,施食入口,方得苏醒。
����
因受人之劝,居数月,食无忧,神清气爽,心静意定,奇而问言道,念众人生死苦痛之烦恼,皆则人生死之意,得失之害,伤病之苦而来,故弃世而断俗。然数载清修,亦心神不安,为诸般苦痛苦所迷,何以故?
����
斯人笑而言,离世而居山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身形困顿,犹如断源之水,朝现夕没,何以待甘霖之雨,脱离于此,达之江海?
����乔达摩不语,起身操持俗雾,不言重回之事。
����
居二十日,乔达摩气色温润,神彩奕奕,一日上午,乔达摩居湖而思,虽心定神安,心想此前多年中,烦恼从何而来,如何可免。
����
时值斯人招乔达摩入其居室,木几清亮,整洁如新,有日光自窗入。
����
斯人居窗前而不动,言说到,居室之内,多有杂尘相乱,烦请代为打扫。乔达摩顾左右而言,此处无尘。斯人言道,打扫之时,自当生尘。
����
乔达摩伸手扶几,阳光之下,千万尘埃漂散于空,无一处清静之地。乔达摩谢过斯人。还归俗世。于近身之人言道,禁欲苦行,犹如以绳缚兽,得其表而失其里,无以得经。
����
����
上面的内容,或许有些地方是不易懂的,解说一二,在乔答摩最初的意识里,要想了却诸般俗世的烦恼于苦痛,离开俗世去清修静思,无疑是可行的。然而,离开俗世这后,虽没了那么多的烦恼,但新的苦痛仍然缠绕着他,只是变了种形式。一个人长期忍受着各种身情所带来的苦痛,心神无也法安静下来,更不必说精思悟道了的。
����
后来眩晕被人救醒,居数月,食无忧,神清气爽,感觉反而比修行时快乐了好多,因问缘故。斯人笑着回答说,你吃都吃不饱,身体一点精神都没有,就是没出有源头的一汪水一样,说不定今天早上还在,晚上就没有了,你连下一场雨都等不到,你和水的源头脱离得这么远,怎么可能到达海里面呢,就像你连自己的苦痛都解决不了,何谈还要解除他人的苦痛呢。
����
乔达摩当时什么也没有说,但后来再也不提要回去清修的事了。
����现世生活就像水的源头一样,假若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条鱼的话,你在海中觉得在水里和其它鱼在一起,会生出很多烦恼,便要离开大海,去到江河中,也是可以的,但江河中是无法长成大鲸鱼的。
����
整天与人谈佛悟道,犹如海市蜃楼,并无法帮你上到楼顶看得更远,也无法让你得到真正的智慧。放下经书道理,不再迷恋于“空、虚、道、无”四字的梦呓般组合,以至不知何为空何为虚何为道何为无,投身现世生活,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我们都生活在大海中,如何要跳到鱼缸里,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
乔达摩曾与近身之人提到两处的,其一,不可贪酒色之欲;其二,不可离世苦修。千年之后,门人弟子,只知其一,而遗其二。况,当时只言不可贪,而非其它。
三、元灵之力
居室之困得解后,乔答摩于湖畔告斯人曰:余今无衣食之苦,无劳体之痛,无世事之烦,无心念之恼,已得自在,世间众人,如何得解?
乔答摩如是问,并不求有解。斯人听闻,湖水四面皆岸,却得自在者,湖心有空,水得以出入也,花之开落不随树意为变,树不苦痛者,离其花而得其实也。一树可结百果,一果可生百树,得以生万木,得以生万木者,不执于花,而善生其实也。
乔答摩复问,尝闻古之有人,其力可改天换地,其法可解除众生苦痛,其意可生化万物,一言出,物可为之变也,思之良久,不知如何可达。
斯人笑答:余亦闻之,为元灵之力,灵动则生,气运则发,生化万物,皆出一念。
乔答摩复问:愿闻其详。
斯人答曰:元灵之力者,为二,其一者,元灵之力非元灵之力,如大荒之年,施舍美食三十日于众,皆以得来。是以己之言行,改万灵之情状也。其二者,斗转星移,气灵生焉,气有气场,灵有灵路,场路得以相通者,可以小化大,以一生万,一念出,气灵为之动,万物为之改也。
乔答摩问,如何得来元灵之力?
斯人答曰:其一者,是以无形,而得其存,是以无贪,而得其尊,是以无执,而得其敬,是以无妄,而得其信,是以施行,而得其念。元灵之力者,是以己之方行,改万灵之情状也;
其二者,生而不生,化而不化,是以无形,而得其存,是以无贪,而得其方,是以无执,而知其位,是以无妄,而应其动,灵动则生,气运则发,以其不自生,而得万物之化。
斯人问道:可否得元灵之力?
乔答摩答曰:得其一而知其二也,是以施行,随即起身告别,问斯人何来,答曰:承先师之意,顺水而下,见水草相杂,故居此而不前。今天水道已开,当溯游而上,回归故地。
(上面的内容,不大易懂,我随后附上解说版)
大意:
乔答摩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苦痛,也没有烦恼,性情都得到了自在,世间的其它人如何才能也这样呢。当是乔达摩只是问问,并不求得到解答。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说到:
我们眼前的湖水,四面都是岸,被限制住了,但是它依然是自在的,这是因为湖心和下面通着,水能够自由的进出,是说要想获得自在,最主要的是心灵上要获得“慧”,能够通达;同时也提到,花开花落,这些都不是会因为树的意愿而改变的,就像人的生死一样,但是,树之所以并不觉得这是苦痛的根源,是因为他不会被花开花落那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知道其中的本质,这本质就是生死如花开花落一般,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要执着于此不放,而忽视了更为本质的东西,忽视了花落之后树要有新的作为,那就是让花结出果来,也就是不要忧思生死,而是利用好现世的时间,让花落之后,在树上能结出果子来。
一棵树能结出上百个果子,一个果子可生化出上百棵树,以致成为万木之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树没有执念于花开花落的表象,而是学会更好的利用这一切,因而它才会得到结果,得到世界上更为本质的东西。而这就是生化的力量。
乔答摩又问,我听说以前有人,可以改天换地,并且能用自己的意念生化万物,消除众人的苦痛,说出一句话来,很多事物都会随之产生变化,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是怎样达到的。
那人笑着说,我也听说过,这是元灵之力,心灵一动,就能产生,再加上调运能量,就能将这种力量发出去,可以生化万物,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就能完成。
乔答摩说,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
那个人答道:
元灵之力,有两种情况,其一,元灵之力并不是元灵之力,就像有饥荒的年头,很多人都没有饭吃,你施舍好吃的饭菜给众人二十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到你这儿来吃饭,得到营养,解决烦恼和身体上的苦痛。这是你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改变万灵的情况和境遇,这也是元灵之力;第二种,是斗转星移之时,气有气场,灵有灵路,只要你与星斗山川之气灵相通,就可以小生化更大的事物,就像龙马氏以自己的力量来调星布位一般,也可以一生万,主要指布象山川,施行生化之法。你的心念一出,气灵就会有变动。使得万物产生变化。
乔答摩问道:那我怎么样才来得到元灵之力呢?
那个人回答说:
其一者,不要给人们规定条条框框的限制(是以无形),使得它方便存在和传播,就像施舍饭食一样,没有条件,谁来吃都可以,施舍的时间也很长,你不要担心赶不到,这样才会不会被人遗弃(而得其存),同时,不要对其它人有过份的要求,自己也不要有过份的心念,不要贪心,这样才会让人尊你,与众人乐推而不厌之意相近。同时,不要过份执着,就像不要求那些不想来吃饭的人来吃饭,这样才不让失去人们对你的敬意,这样才即不会将施舍变得高高在上,也不会像乞求别人一样,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不要乱说,不要虚言,不要有过当的行为,言行如一,不要冲突,不相乱,也就是无妄,这样,你做事说话,别人才会相信你。余下的事,就是你努力去按自己说的做,按自己的本意去做,施行他们,落到实处,这样人们都会帮你传递,就像你的想施舍与人,你做好菜有人得到施舍了,会有人传说出去,更多的人会知道,会念及你的行为,受到你的感化(是以施行,而得其念),所以说元灵之力,就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改变和感化其它生灵的情况状态,没有比这更大的力量了。
其二者,生而不生,化而不化,是谓玄妙,元灵之力,随心而得,是因为不会有贪心妄念地非要练出或调用元灵之力,所以才能感觉和因应它的时机和信息,是因为不会执于自己的心念,所以才能感知和调用元灵之力,并与自然界的万物相谐应,是因为不会有杂念,不妄思妄言妄行,所以才会不受阻碍地能够回应外界的变化,并且最终成功调动元灵之力。但要调用元灵,则不能执于“我”,当于万物融为一体,以其不自生,而使得万物为之化。
那人问道,你现在得到元灵之力了么,可以用元灵之力了么。
那人问道,你现在得到元灵之力了么,可以用元灵之力了么。
乔答摩回答说,我现在得到了第一种元灵之力的方法,只是知晓能理解第二种,却没有得到。我现在最主要的,是立即去做。随即觉得这个人不一般,问这他从哪儿来,他们我是按智尊的本意,顺水而下到这儿的,这儿水草杂乱,戾气过重,所以在这儿住了些日子没有再向前走,现在看来这些水道可以开了,我还是顺着来时的水路返回。
��周公庙
四、慧没于妄
智积于有,慧没于妄,道生于无,而丧于形。
乔答摩辞别斯人后月余,路遇二贾,一拍手顿足,似有理急言明,一面红耳赤,急欲分辩而言不得出。乔答摩意欲度化,使其脱离烦恼困顿,得来自在。故上前乞食。
乔摩朗声曰:距此百里,有商贾相聚地,货物交通,是为不息。
二贾细问由,乔答摩悉数做答,二贾中,拍手顿足者似有聪慧之资,诘问乔达摩曰:余方才拍手顿足不足以达情,噫,子一言而令纷争止于途,是何故?
乔达摩曰:子言善,当修言以陈情,子之友,善践行也,子善言,友践行,当为众人信也。
二人曰,善哉,此可行,当遵而从之,欣然告别。
乔答摩一路所遇商贾良多,皆以乞食为由,相机而化,心怀平喜。
乔答摩行至菩提伽耶,停歇于无花果树下,睹树而思物,心底回诵智者所言不已“花之开落不随树意为变,树不苦痛者,离其花而得其实也。一树可结百果,一果可生百树,得以生万木,得以生万木者,不执于花,而善生其实也。”
自言道,此树花不现,而果其实,余此番途中,度化商贾有力而不余。是谓一树结百果,然要得以生万木,所缺失者,一果可百树也。故要启人慧识解脱诸般有相之烦恼者,非余使众生觉悟证慧,需众生使众生觉悟证慧。万物因花而起,然花有期花不存,然果可以再生百树也。
念及此,方知此前所行,未见智者开悟前,为树生花,启悟众商贾时,是为花生树树生果也,然要慧识得传者,非花树之功也,需以果生树,而成万木之林。
后乔答摩回至旧所,召应五位此前的侍从,开始传慧识与世。后为方便传慧识,要求众人聚于一处,专业修其慧识。此举可防止像此前传慧识与商人一般,自己得了慧识便好,并不会再向他人多加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也掌握慧识,而非真要众人脱离世事,寻一清静处所。
而乔达摩乞食以相机渡化的行为,也为众人所效仿,乞食之行,重在相机渡化。
乔达摩晚年,有堂弟念信众益多(有一个堂弟想到信众越来越多),明告乔达摩可摄令众人,分族以统,实有意代乔答摩而行,乔答摩曰:鸟行高空,其声自远,众子不领自跟,水过山川,其行为途,众溪不导而入。
因此,乔达摩不但不自设威权来统领众也,也不让大弟子或亲友来统领,也无意让其成为一派的势力,为自谋其利而生妄言妄行,难证慧识。
乔达摩离世后,其弟子分颂其法其律,众人概记之。此后百余年,皆口口相传,亦有偏失。五百年后,世间有经文八千,途说四万,然偏私之下,妄自生焉,智积于有,慧没于妄,道生于无,而丧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