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难以被忽略的港版书

十本难以被忽略的港版书

《不羁的风》 亦舒 著

天地图书1999年出版

从作品之多,读者之众,而主要又是写爱情故事来说,亦舒之于香港,大概和琼瑶之于台湾差不多。不过,当琼瑶已被潮流巨浪吞没,亦舒却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密度不停出版新作。在近年,亦舒被标签为“上一代作家”的同时,她的作品仍不改提倡自食其力,赞扬女性自强不息精神的作风,有时难免被人评为过分正面和理想化,远离民间疾苦。《不羁的风》是她难得一见,着力揭示人性阴暗面的作品,当中意想不到的结局可说为露出疲态的亦舒,加添一丝清新的动力。

《闲在心上》 林行止 著

天地图书2001年出版

有“香江第一健笔”之称的林行止,早年以半工读方式留学英国,学识渊博,人生阅历也很丰富。及后回港,于《明报晚报》及《明报》任职。1973年创办《信报》,两年后再创办《信报财经月刊》。他写的政经短评,辛苦经营近30年,在香港社会的知识与领导阶层中建立了骄人的公信力。林行止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深谙生活的艺术,其风雅和品位,可与林语堂先生相辉映。《闲在心上》是其中一本代表作,里面提到闲适的艺术和秘诀。

《董桥自选集》 董桥 著

天地图书2002年出版

被誉为“香港一枝笔”的董桥,其散文是汉语散文中的奇葩,洋溢着精湛的古意。自选集分《品味历程》、《旧情解构》、《从前》三册,篇篇均可玩赏良久。董桥的散文,大都是短小精悍、精心打磨,每一篇都能体现他的行文风格,无论是捕捉从前的影像,抑或是勾绘现代人的足迹,还是追忆古往逸事,信手拈来,在他笔下

延伸的是一段段精致圆熟的文字,透出一脉书香、一份尔雅、一缕隐逸。

《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 区结成 著

香港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在西方势力东来的历史潮流中,中国现代化所走过的路途是曲折而艰辛的。中国文化遭受了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中医学也不例外。香港人区结成所著《当中医遇上西医》,以中医发展的视点回顾近代中医与西医相遇后的处境,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分析中、西医的异同,对于中医如何从传统概念接通现代以至通往未来,也作了分析。此书是曾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唯一的香港原创图书。

《我这一代香港人》 陈冠中 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此书初版于2005年,发行一个月后随即再版,一年后又推出增订版,更被台湾著名文化评论家龙应台推荐为“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读、外地人了解香港人必读”的香港论述经典。陈冠中从与他同时代人的机缘、背景、成就与失算出发,清晰而又尖锐地审视香港及他那一代人的丰富与不足,进而反思香港的经济神话是如何制造出来,以及为什么战后黄金一代的成功正是香港未来困难的源头。

《浪漫与偏见——李欧梵自选集》

李欧梵 著

天地图书2005年出版

这是李欧梵学术与生活融合的一本自选集。全书以追寻浪漫诗人徐志摩的散文为卷首,在追寻先人足印的同时,又融入自己的浪漫情感经历、生活趣事等人生鳞爪,给本书定下浪漫的基调。综观全书,从纽约到布拉格、从哈佛到香港、从哈维尔到卡夫卡,再由张爱玲到胡金铨在流露出作者真情率性一面的同时;在思考、记录的背后,我们也同时看到了李欧梵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香港风格》

胡恩威 著

进念二十面体2005/2006/2007年出版

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长大的胡恩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从事书写关于香港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文字,并且通过剧场、影像等跨媒体形式实践着自己的理念。《香港风格》系列,可谓是他多年来对香港建筑理论和文化带有批判性色彩的反省和思考,带着他对香港的独特感情和观点。《香港风格》系列的接续出版和重印,在缺乏读书氛围的香港连动带起一股对香港风格的讨论热潮,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

章诒和 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往事如雷”。以人物散文名动四方的章诒和此次的《一阵风》又吹开辛酸的一页,有两处让人看后哽咽不已。其一是一代名优马连良之死,写的是时代的残暴。其二是梅兰芳夫人对马连良夫人的无私援助,写的是人性的温暖,读时让人两眼泫然,泪湿青衫。章诒和复活马连良,并不仅仅为了缅怀父执,追思故人;她仍沿其旧贯,不改初衷,还是为了往事并不如烟,以往事昭示今天。

《天工开物 栩栩如真》

董启章 著

麦田出版社2006年出版

这是第一届“红楼梦奖”中唯一入选并获奖的香港作品。作家董启章的灵感来自一本中国古代奇书《天工开物》。书中,作者以清晰的时代意识,梳理自身和家族的历史,也带出香港的人文脉络。恰如其分又匠心独运地写出香港这座城市特有的资本主义历史风貌。作者的充溢才气甚为瞩目。作品忧伤而优美,文字从容大气。这是经典作家才具备的语言功力,也是香港修出的文学“正果”。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

龙应台 著

天地图书 2006年出版

以《野火集》、《啊!上海男人》等作品震撼台湾、欧洲、中国文化圈的“龙卷风”──作家龙应台,现如今,将更多时间留给香港,留给一处叫沙湾径的地方,25号是这里的门牌号码。沙湾径25号的3年,龙应台敏锐关注香港人的许多关注,却没有忽略香港人的许多忽略。向香港人示范了外来学者可以、应该、如何以“知识批判”介入本土社会。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咖啡加牛奶,对健康更有益

Chrome超越Firefox的20条技巧

全球电商排行榜,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