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改革路程
趙紫陽改革路程
經改實現、政改停滯
■安替(中國政治評論家)
他是一位中國人至今依然需要勇氣才敢於紀念的中共前最高領導人,他的名字被系統地從文件、課本、報章雜誌、網路抹掉,不少人甚至僅僅因為悼念他而被捕。當他的秘密自傳兼政治遺囑在香港和美國出版時,中國部分網友很快就得到中英文版的拷貝。自傳英文書名是《國家囚徒》,而中文書名是《改革歷程》,這提醒世人,除了他反對六四鎮壓和因此被軟禁至死之外,他還為共和國做過更大的貢獻──主持貫穿整個八○年代的經濟和政治改革。
CN20090828N36A20090827203438.jpgCN20090828N37A20090827204753.jpg
步入政治生涯
趙紫陽1919年生於河南滑縣,家境殷實,13歲就加入中共外圍組織共青團,學生時代一直熱衷於進步運動,19歲加入中共後領導家鄉滑縣革命工作。因為抗戰時期在該地開展溫和土地改革,調動了地主農民的積極性,獲得鄧小平賞識,成為黨內政治新星。但在1946年中共中央要求全國解放區開展大規模土地改革之後,趙再次回到滑縣,主持更加強硬的土改,嚴厲打擊甚至鎮壓地主和富農,其父也因此喪生。
中共建國後,趙作為南下幹部,協助廣東書記陶鑄領導土改,1952年,陶、趙兩人對廣東實行了嚴厲的土改,造成很多血案。1953年,趙紫陽接管廣東農業事務,試圖施行保護私有制的政策,然而當年毛澤東宣布卻開始「農業合作化運動」,全面消滅農村的私有制。一直到文革之前,他在廣東一直努力實行現實、溫和的改革政策,也穩妥處理和香港的關係。1960年初,他已經在廣東推行類似「包產到戶」的改革,這足足比全國早了十幾年。他在文革期間被打倒,直到1975年,他才得以主政四川,全力推動農村經濟改革,和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萬里,成為支持鄧小平經濟觀點的地方諸侯,在鄧復出之後,趙隨即調至中央,輔佐鄧主持經濟改革。1980年,趙紫陽出任國務院總理,胡耀邦作為鄧在意識形態上的助手,出任中共主席、總書記等職務。
作為外省官員,趙紫陽在北京沒有任何背景,有的只是鄧小平的信任。雖然同樣反對毛澤東極左的經濟政策,但中共元老陳雲是要回到以國家計畫為主的「好」的計畫經濟,不滿對外開放;而鄧小平則完全採取實用立場,支持全面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趙必須在貫徹鄧小平改革思路的同時,說服陳雲一派、或者至少削弱他們的抵制。1979年剛剛開始經濟特區改革,在1982年陳雲等人就指示進行打擊經濟犯罪,提高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高度,趙表示反對,全力執行了鄧小平的對外開放理念。
趙最顯著的改革功績是經濟體制改革。為了中和陳雲的反對,趙在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前提出了「商品經濟」的說法,取代了意識形態敏感的「市場經濟」,把中國經濟體制定義成混合經濟,並且在改革中逐步縮小計畫成分,壯大市場成分。這種改革方法被稱為中國式的漸進改革,早期在不動牽涉既得利益的計畫成分時,通過開放搞活,讓體制外的私有經濟得以蓬勃發展,這種「增量」改革因為本質上不侵犯任何人的利益,因此進行得很順利,沒有遭到太大阻礙。
趙這種「不得罪任何人」的政策,是經歷和性格使然,也是政治實力使然,他無法也不願作出任何強硬改革措施。因此在八○年代趙執政期間,體制內國企改革,沒有多大進展──到了九○年代,在威權護航之下的激烈經濟改革,才以公正為代價,徹底改變國企體制,而到21世紀,在全球化風潮下,國企才真正有起色。
1987年胡耀邦因為在處理自由化問題不力,失了鄧小平的信任而被迫下台,趙紫陽出任中共總書記,進入意識形態戰線,著手政治改革。他不但繼承胡耀邦的所有意識形態敵人,還要面臨李鵬作為總理對經濟改革的阻撓,更麻煩的是,他很快明白,鄧小平心中的政治改革,充其量只是「行政改革」,黨的專政地位不能動搖。他的背景缺乏、他的性格溫和,都成為他出任這個職務的缺點。趙成為總書記之後,試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如企業黨政分開,改變黨執政方式等等,但在黨內無任何元老支持的情況下,沒有建樹。反而因為失去經濟改革主政地位,讓經濟在1988年發生通貨膨脹,導致治理整頓,讓經濟改革停擺。
不能提及的名字
趙紫陽小心翼翼避免前任胡耀邦的悲劇,全面執行鄧小平允許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改革。他後來反思自己在出任總書記之前,政治上其實是一個保守派,並不過問政治改革。但成為總書記之後,才明白,不涉及政治的漸進式中國改革,只是推遲了矛盾的爆發,對既得利益的「存量」改革無法進行,同時也造成了知識精英對黨的疏離、不信任,最終導致六四學潮。由於民主法治不能確立,新聞出版無法自由,因此腐敗難以剷除、社會不公難以緩解,這一切都必需政治改革。即便如此,趙也沒大動作,一直到六四之前,他還一直是鄧小平心中滿意的接班人選。
胡耀邦去世後引發學潮以及之後的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成為一個眾人不敢提及名字的那個人,被非法軟禁15年,直至去世。在軟禁期間,他的經濟改革理想在中國以一種更加粗暴的方式實現,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依然是絲毫沒有進展。趙紫陽在政治遺囑上要求他的同志和人民在這片偉大國土上實行議會民主。失去了鄧小平和黨信任的他,從此得到了人民和歷史的永遠信任。